印度宣布计谋得逞!5架战机故意送人头成功窃取歼10电磁信息
印度这个国家虽然抽象,但有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宝莱坞经常能拍出好片子,可见印度人编剧本的功力还是相当强的。而这项能力也被印度运用到了军事当中,自从输掉5·7空战后,印度官方就编造出各种剧本来掩盖事实,前段时间说被巴基斯坦击落的并不是战斗机,而是一种
2025年5月7日,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代号辛杜尔的军事行动,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激烈空战。巴基斯坦使用中国提供的歼-10CE战斗机和JF-17枭龙战机,配合霹雳-15E空空导弹和红旗-9BE防空系统,击落印度多架战机,包括先进的阵风战斗机。
这场冲突以印度损失至少5架战机、两套S-400防空系统被毁告终,巴基斯坦通过电磁压制和数据链协同展现了体系优势。
然而在7月11日,印度媒体突然宣称计谋得逞——故意损失5架战机是为了诱使巴基斯坦的中国装备暴露电磁信号,从而成功截获歼-10CE、JF-17、霹雳-15E和红旗-9BE的电磁特征。
印度国防官员称,这些数据已录入电子战数据库,未来可用于干扰中国武器系统,甚至计划与四方安全对线;(Quad)成员国及中东客户共享。
这一说法看似逻辑自洽,实则漏洞百出。从战场实际看,巴基斯坦在空战中采取严格的电磁静默策略:歼-10CE全程未开启机载雷达,仅通过ZDK-03预警机远程引导发射霹雳-15E,导弹主动雷达导引头仅在末端短暂开机;红旗-9BE部署在纵深地带,雷达波束高度集中,印度侦察机难以在数百公里外截获完整信号。
更关键的是,巴基斯坦通过电子战吊舱和数据链压制,使印度战机的通信和雷达系统陷入瘫痪。
«——【·印度电磁截获的技术可行性与现实困境·】——»
印度宣称的电磁胜利在技术层面面临多重质疑。首先,现代战机和导弹的电磁信号具有动态可变性。
歼-10CE的KLJ-10A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自适应跳频技术,每次开机的频率组合和波形参数均可实时调整;霹雳-15E的制导信号则通过加密算法和扩频技术防止被截获。
即便印度偶然获取部分碎片数据,中国和巴基斯坦也能通过软件升级在数小时内让其失效。
其次,印度的电子战能力存在结构性缺陷。印度至今没有自研的大型电子侦察机,主要依赖以色列ELI-2090系统和俄制伊尔-76改装平台,这些设备缺乏实时频谱分析和信号解码能力。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ZDK-03预警机配备中国研发的电子侦察系统,可在数百公里外同步追踪印度战机的雷达和通信信号,并引导歼-10CE实施精准打击。
国际军事智库RANDCorporation评估指出,印度电子情报平台尚未形成体系化作战能力,数据处理仍处于半自动化阶段,难以将碎片化信号转化为有效战术情报。
更讽刺的是,印度在此次冲突中暴露了自身电磁漏洞。巴基斯坦通过反辐射导弹摧毁两套S-400发射车,同时截获了印度阵风和苏-30MKI的雷达信号参数。
这些数据已反馈给中国,可能被用于优化下一代电子对抗系统。印度用5架战机的代价,只换来了巴基斯坦早已掌握的电磁信息,而自己的核心技术却被对方完整捕获。
面对印度的舆论攻势,中国外交部通过多次回应传递明确立场。2025年5月19日,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指出,中巴防务合作是正常国家交往,不针对第三方,并呼吁印巴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7月8日,毛宁再次强调:中国与巴基斯坦是传统友好邻邦,合作始终基于国际法和不干涉内政原则。这种表态既驳斥了印度的不实指控,也为中巴进一步技术合作预留了空间。
从战略层面看,印度的电磁叙事折射出其在南亚的焦虑。巴基斯坦通过引进歼-10CE和升级JF-17Block3,已形成对印度的空中优势。印度试图通过炒作电磁胜利转移国内对战败的不满,同时试探中国在敏感技术领域的反应。
这种舆论环境下,印度试图通过分享电磁信息塑造电子战枢纽形象的努力,可能沦为国际防务圈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