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网)-官方授权登录入口

印度宣布计谋得逞!5架战机故意送人头只为换取歼10电磁信息

  Kaiyun官网登录

印度宣布计谋得逞!5架战机故意送人头只为换取歼10电磁信息(图1)

  7月11日,印度主流媒体突然发布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声称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中,印度军方为“捕捉”中国歼-10CE战斗机和霹雳-15导弹的电磁频谱,不惜牺牲5架战机,并宣称任务成功完成。这一消息仿佛出自电影剧本,把巨大的损失巧妙包装成了“战略性胜利”。印度高层甚至公开表示,这些重要的情报将分享给美日澳三国,目的是共同打造“电子战信息中心”。

  然而,印度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电磁频谱真如他们所说那么容易获得吗?这背后隐藏了哪些技术难题?

  印度声称成功截取并解码了歼-10CE的雷达信号、霹雳-15E导弹的导引头数据,甚至包括红旗-9防空系统的电磁特征,并已将这些信息录入电子数据库,未来可以轻松实现对目标的识别与干扰。听起来非常威慑,但实际上,现代先进武器系统的“电子指纹”绝非轻易能被获取的。这些电磁信号,往往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每种武器系统在运行时都会释放出独特的电磁信号,就像每台设备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这些信号不仅包括雷达波形、通信频段,还涉及导弹导引头的辐射特征等,所有这些都能用来进行敌我识别、电子干扰,甚至战术部署。在现代战争中,掌握敌方武器系统的电磁信号,无疑能大大增强战场的主动权。通过识别敌方的雷达信号,预警系统可以准确判断敌机型号;通过模拟敌方导弹的导引头信号,电子战系统可以实施精准的干扰。谁先发现,谁先压制,往往决定着空战的胜负。

  然而,要成功截取和分析这些电磁信号,技术难度极大。在实战中,电磁信号通常与其他设备的信号交织,想要成功截取,必须依赖三种“关键设备”:专业的电子战平台、高性能的解码计算机系统,以及实时频谱分析实验室。事实上,印度空军的电子战系统,主要依赖进口设备,且其预警机和侦察无人机多采用光电或低频被动探测方式,连基本的宽频段信号捕获都显得力不从心,根本没有解码能力。

  巴基斯坦的技术专家指出:“歼-10CE雷达采用的跳频机制每120天就会更新一次,印度今天获取的信号,三个月后就会过时。”更为关键的是,在空战中,歼-10CE通常会保持电磁静默,全程只依赖预警机进行导弹发射,霹雳-15E导弹的主动雷达也仅在最后30秒启动。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的战机在被击落之前,甚至连锁定目标的机会都没有,如何能够进行“数据采集”?

  即便印度“侥幸”截取到一些信号片段,它们也几乎没有什么战术价值。现代的电子战系统普遍采用跳频、扩频以及低截获概率技术,因此,关键的电磁参数是动态变化的,根本不会保持稳定。武器制造商深知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出口版本的电磁特征通常与自用版本有所不同,尤其是跳频机制、信号处理算法等敏感参数。这意味着,除非对雷达或导引头进行深入拆解分析,否则光凭战场上的零星信号,根本无法完成“全面破解”。

  印度高调宣称其“电子战突破”和共享数据的计划,但最应关注中国武器信息泄露的美国,却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反应。不久前,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宣布批准向巴基斯坦出售F-16 Block 70/72战斗机及相关设备,并同意巴方使用专项基金获得优惠。这一举措值得关注,尤其是美国还同意向巴基斯坦提供先进的AIM-120D中距空空导弹。F-16 Block 70/72配备了与歼-10CE相当的APG-83有源相控阵雷达和航电系统,而AIM-120D与霹雳-15E的性能相似。

  如果美国真心相信印度已经获得了足以威胁歼-10CE和霹雳-15E的“关键数据”,或者担心巴基斯坦的F-16和AIM-120D的信号会被中国逆向解析,那么为什么还要这么迅速地批准这笔交易呢?美国显然对此并不担心,事实也表明,印度关于“电磁信息完全掌握并构成威胁”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美国的这一行为,无声地否定了印度的“胜利叙事”。

  印度媒体还提到,获取的电磁数据将用于提升其电子战能力,并分享给盟友以及中东的客户。然而,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逻辑漏洞。军事情报是高度敏感的,一旦公开发布,敌方很可能会迅速调整其信号参数,使得这些数据失去效用。此外,印度宣称“主动牺牲战机”以获取数据,但却没有任何实际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电子情报收集通常是在战斗中悄悄进行的,而印度至今未能提供空战后相关残骸或数据的即时展示。直到两个月后,才提出这一说法,更像是在应对国内舆论的压力,试图通过“战略胜利”的叙事来掩盖空战中的失败。

  通过对印度媒体报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谓的“电磁战胜利”实则充满了疑点。无论是在技术获取能力,还是在情报收集的时效性上,印度的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和支持。虽然印度可能在一些信号截取上有小范围的收获,但在整个电子战领域,要想线E构成威胁,仍面临巨大的技术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