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网)-官方授权登录入口

俄专家急呼买中国航母?7月25日俄罗斯军工传来最新消息

  

俄专家急呼买中国航母?7月25日俄罗斯军工传来最新消息(图1)

  在俄罗斯海军那场关于航母未来的争论中,各方观点激烈碰撞,宛如一场别开生面的“航母保卫战”。这场争论不仅揭示了俄罗斯海军的窘境,也让外界得以窥见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尴尬现状。

  故事的主角,是那艘舷号063、服役已满34个春秋的老舰——“库兹涅佐夫”号。这艘饱经风霜的钢铁巨兽,如今正静静地躺在船厂的船坞里,接受着无休止的维修。然而,船厂的工人们却对着这艘浑身是病的航母一筹莫展,无奈地表示,它的故障比伏特加酒厂的橡木桶上的窟窿还多。

  与此同时,莫斯科的海军高层也在为“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争论不休。经过一番痛苦的权衡,一个大胆的想法浮出水面:将这艘老舰送进炼钢炉,彻底放弃修复。这个提议如果放在五年前,无疑会被国际观察家们当成笑话,但如今,它却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要知道,昔日的苏联海军,曾是令美国海军胆寒的存在。苏联解体时,俄罗斯继承了丰厚的军事遗产,仅仅是航母技术资料,就能装满整整两卡车。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俄罗斯海军,却连一套像样的舰载机都难以凑齐。苏-33早已老旧不堪,被戏称为“飞行棺材”,而米格-29K则频繁上演“摔机秀”。至于最新亮相的苏-75隐身战斗机,甚至连一个全尺寸模型都未能完成。

  面对空荡荡的航母甲板,海军参谋部的将军们也只能无奈地抱怨:“修好了也是个摆设,还不如换成钱买糖吃!”于是,一些俄罗斯专家提出了一个颇具创意的方案:让“库兹涅佐夫”号提前退役,省下的资金用于建造一艘迷你版的航母。按照他们的设想,这艘新航母的排水量约为四万吨,配备电磁弹射器和隐身战机,听起来颇像中国福建舰的“远房表弟”。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俄罗斯造船厂里那些锈迹斑斑的龙门吊,以及去年刚被乌克兰击沉的黑海舰队旗舰,无不提醒着人们,俄罗斯的家底早已捉襟见肘。用这些钱建造新航母,无异于拿着菜谱来充饥,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即便如此,俄罗斯的专家们仍然没有放弃他们的“航母梦”。他们既不屑于美国那种“闪电航母”的小打小闹,也不喜欢自家祖传的锅炉动力。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电磁弹射技术,一边说着要进行技术合作,一边却恨不得将中国的图纸和技术人员全部打包带走。然而,他们似乎忘记了,电磁弹射器是中国科研人员花费二十年心血才研发出来的成果,又岂能轻易拱手让人?

  事实上,俄罗斯军工产业如今的处境,就像一个破落户家的倔强少爷。兜里没钱,却又看不上街边的大排档,非要守着祖传的菜谱饿肚子。就拿隐身战机来说,苏-57的概念已经提出了二十年,但量产型却比熊猫还要稀有。舰载预警机更是连概念图都难以设计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想着建造新航母,恐怕连邻居印度都要笑掉大牙。

  尽管如此,莫斯科的一些人仍然敢于大胆设想。近日,有俄罗斯媒体爆料称,海军高层正在考虑两个方案:要么效仿美国,将两栖攻击舰改装成“闪电航母”;要么借鉴中国的076型舰,建造电磁弹射轻型航母。然而,前者需要垂直起降战机,而俄罗斯甚至连一个能飞的模型都拿不出来;后者更是要什么没什么,电磁弹射器、弹射型舰载机、舰载预警机等全套设备都需要从头研发。这种想法,简直就像一个乞丐想要吃满汉全席一样,不切实际。

  那么,俄罗斯是否真的会放下身段,向中国购买相关装备呢?如果放在十年前,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如今,面对黑海舰队被无人机炸得焦头烂额,陆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拿着T-62坦克当宝贝的窘境,俄罗斯恐怕也由不得他们继Kaiyun续摆谱了。

  当然,俄罗斯军工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想要建造新航母,就必须寻求外部援助,但如果真的引进了外国技术,自家军工厂又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这个死结,究竟该如何解开呢?

  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中俄在军事技术合作方面,一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猫捉老鼠”关系。中国手里握着电磁弹射器、歼-35隐身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这三张王牌,随便拿出一张,都能解决俄罗斯的燃眉之急。然而,莫斯科方面却既眼红又拧巴,生怕自家的军火商丢了饭碗。前不久,还有俄罗斯媒体阴阳怪气地表示,购买中国装备是“饮鸩止渴”,这种说法,听起来就像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如果俄罗斯海军线型航母技术,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或许,在黑海边上,会建起一座新的船坞,俄罗斯的工人们会按照中国的图纸挥舞着大锤,电磁弹射器上会贴着红星标志,歼-35会摇身一变成为苏-80,空警-600则会挂上“海雕”的代号。这种场景,简直科幻得连好莱坞的编剧都不敢想象。然而,现实却是,俄罗斯现在连建造一艘护卫舰都费劲,甚至连印度都敢在航母技术上嘲笑他们。

  如今,这场“航母保卫战”已经演变成了观察俄罗斯国运的绝佳窗口。退役老舰,表面上是精兵简政,实际上暴露了军工体系的千疮百孔;嚷嚷着建造新航母,更像是打肿脸充胖子,军工复合体的既得利益者们死活不肯松口。

  那么,这件事最终将如何收场呢?或许,最终的结局将是继续拖延下去,“库兹涅佐夫”号继续在船厂里“躺尸”,新航母永远活在PPT里,而报纸上的军事专家们则可以继续领着他们的稿费。

  当然,事情也并非没有转机。如果俄罗斯真的能够放下身段,向中国寻求帮助,或许还能将这盘棋走活。电磁弹射器技术可以带动整个工业体系的升级,隐身舰载机的消化吸收可以倒逼航空产业的改革,甚至连带着电子产业和材料工业都能从中受益。

  然而,莫斯科的那些官员们,是否具备这样的魄力呢?看看他们对待苏-57和T-14坦克的态度就知道了,这帮人宁肯守着生锈的机床绣花,也不愿意放下身段当学生。

  归根结底,俄罗斯现在面临的是一个要面子还是要里子的选择题。航母这种东西,往小了说是海军的门面,往大了说是国家实力的移动广告牌。但广告牌再光鲜,里头是空壳子,迟早要露馅。中国军工这些年闷声发大财的路子虽然不招摇,但福建舰下水的动静,却比十艘“库兹涅佐夫”号都要响亮。

  这个道理,俄罗斯人并非不明白。但要让他们摸着中国过河,心里那道坎,却比乌拉尔山还要高。

  这场闹剧演到如今,最讽刺的莫过于昔日的老师傅要向徒弟求教。苏联留给俄罗斯的海军遗产原本丰厚,但经过三十年的折腾,硬是把航母玩成了一种“行为艺术”。反观中国海军,从改造“瓦良格”号到自研电磁弹射航母,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这场“航母保卫战”的最终结果,或许将成为俄罗斯国运兴衰的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