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网)-官方授权登录入口

中国被骗了?当我们猛造航母的时候美国却开始重点打造两栖舰

  

中国被骗了?当我们猛造航母的时候美国却开始重点打造两栖舰(图1)

  美国的航母在全球海军力量中,长期以来被视为不可战胜的象征。然而,最近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美国一方面在争论是否应该削减新航母的预算,另一方面,眼看着我们的福建舰正在进行出海测试。这背后,不仅仅是船只数量的对比,更是一条不同发展路径的体现,也揭示出各自技术走向的不同,甚至可以说,已经初步显现出谁的路走得更加顺畅。

  美国的福特号航母自下水以来,一直被视为未来海军技术的标杆。然而,这艘航母的实际表现,远未达到预期的标准,甚至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福特号航母最大的亮点就是其电磁弹射器,这种全新的电磁技术代替了传统的蒸汽弹射器,理论上应当比之前的技术更为先进,能提供更高效的飞机弹射。然而,理想的技术常常遇到残酷的现实挑战。

  根据美国海军去年发布的报告,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器故障率远高于设计时的预期,出问题的概率是原设计的8倍。这意味着,原本预期能够进行几千次无故障弹射的设备,实际上仅能承受几百次的使用,就需要停下来进行修理。在战场上,这样的问题意味着航母可能会因无法及时发射飞机而成为一个巨大的海上靶子。此外,福特号航母的一些关键部件需要拆卸并送回工厂进行大修,至今已经进行过四次大规模修理,技术稳定性令人担忧。

  除了弹射器,福特号航母的其他部分也同样存在问题。例如,用于将导弹和炸弹从船舱底部运送到甲板的升降机,尽管花费了大量资金进行研发,但至今连最基本的抗冲击测试都未能通过。如果航母在战斗中受到炮弹或导弹攻击,即便是轻微的爆炸,都可能导致升降机故障。没有有效的武器运输能力,即使飞机成功升空,也无法发挥战斗力。令人费解的是,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福特号的运作效率反而比几十年前的尼米兹级航母还要低,能够派遣的飞机数量比老式航母少了15%。

  与此相对的是我们的福建舰,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我们没有急于引入核动力,而是首先将电磁弹射技术打磨到成熟。福建舰搭载了常规动力,同时配备了三条电磁弹射轨道,而这一技术路线显然更加稳妥。在福建舰下水之前,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已经在陆地上成功进行了超过700次的弹射测试,涵盖了包括重型战斗机歼-15和大型预警机空警-600等多种型号的飞机,这证明了我们的技术不仅稳定,而且已经达到了可以投入使用的程度,不是一个需要在海上测试和修复的半成品。

  除了技术,船舶的建造能力同样至关重要。上海的江南造船厂已经能够同时开工建造两艘如福建舰般的八万吨级大型航母,一座船坞里进行建造,另一座船坞里则准备下水,生产线无间断。而美国负责建造航母的纽波特纽斯船厂则面临严重的拖延问题,福特级航母的第三艘船——“企业号”,其龙骨的铺设比原计划推迟了整整两年。这一对比清晰地反映出两国造船工业的差距,也直接决定了海军建设的速度和能力。

  更让人关注的是,美国航母建设的“死穴”之一与中国有着深刻的联系。美国航母制造所需的巨大龙门吊,约70%来自中国的振华重工。没有这一巨型吊车,几万吨的钢铁根本无法被吊起并组装成一艘航母。另外,电磁弹射器所需的钕铁硼磁铁也是关键材料,这种强力磁体的生产需要大量稀土,而全球90%的稀土产自中国。如果中国停止供应这些关键原材料,美国的航母建设可能会陷入停滞,船厂面临停工的风险。

  从现有情况来看,美军的航母在战备状态上并不乐观。现在,美国海军的三艘航母中,有三艘都停在港口等待维修。去年,美国的“里根号”航母在海上连续工作了278天,创下记录。然而,长时间的高强度运转使得机械故障频发,舰载机在起降过程中出事的几率也显著增加。相反,福建舰搭载的常规动力,在西太平洋区域展现出了其独特优势。这个区域岛屿众多,补给基地密集,并不需要核动力那样的无限续航能力。福建舰能够通过高效的补给系统,快速恢复战斗力,展现了其在区域作战中的优势。

  最终,两国的军工竞争反映的其实是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我们建设一艘055型万吨驱逐舰,从钢板切割到下水只需28个月,而美国伯克III级驱逐舰的首舰却用了五年时间,且重要系统至今未能完成。这种速度差异,直接体现了两国在产业链效率上的巨大差距。

  技术路线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未来的方向。美国选择了技术上最先进但也最复杂的路线,将核动力与电磁弹射技术捆绑在一起,结果给自己带来了许多难题。我们则在吸取他们经验的基础上,走了一条更加稳妥的路线号核动力航母下水时,才是真正的好戏上演。而此时,美国的福特级航母能否完成四艘的目标,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谁的后劲更足,答案已经越来越明晰。Kaiyun中国官方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