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网)-官方授权登录入口

印媒质疑福建号电磁弹射器可能是吹牛因为福特号的还没完全搞定

  自2022年6月中国海军“福建”号航空母舰下水以来,其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便成为国际军事观察的焦点,尤其是印度媒体对此技术的质疑声浪持续不断。印媒的核心论点直指一个“不可能”:美国耗费巨资与数十年积累、以核动力为基础的“福特”号航母,其电磁弹射至今故障频发未能完善;中国仅凭常规动力驱动的“福建”号,如何能实现这一“跨越式”突破?这背后,是技术逻辑的碰撞,也是地缘心态的折射。

印媒质疑福建号电磁弹射器可能是吹牛因为福特号的还没完全搞定(图1)

  印度媒体的质疑并非全无依据,其牢牢抓住了“福特”号电磁弹射系统(EMALS)的现实困境作为参照系。美国海军这项尖端技术自2017年“福特”号服役起便饱受可靠性问题困扰。其设计指标雄心勃勃——每4166次弹射才允许出现一次故障。然而残酷的现实是,直到2025年,其平均故障间隔虽经多年改进提升至约400次,仍远未达标。

  问题的症结在于能量瞬间爆发与系统整合的复杂性。EMALS依赖线性电机产生强大电磁场推动舰载机,这要求在极短时间内释放海量电能。“福特”号采用了核反应堆+专用飞轮储能的方案,理论上电力充沛,但实际运行中,线性电机关键部件屡屡损坏,维修团队疲于奔命。2020年6月一次严重故障甚至导致航母连续五天无法弹射舰载机,作战能力瞬间归零。印媒尖锐指出:核动力航母尚且在“磕磕绊绊”,常规动力的“福建”号如何解决这“电老虎”的胃口?其常规动力系统(蒸汽轮机)能否提供稳定且瞬间爆发的澎湃电力?在他们看来,这几乎是个无解难题。

印媒质疑福建号电磁弹射器可能是吹牛因为福特号的还没完全搞定(图2)

  面对质疑,中国海军选择了用扎实的试验和逐步披露的进展作为回应。“福建”号的技术路线,恰恰在关键点上与“福特”号分道扬镳。最核心的差异在于综合电力系统——中国采用了中压直流输配电技术,而美国“福特”级使用的是中压交流系统。中压直流在能量转换效率、系统响应速度以及对脉冲负载(如电磁弹射和未来可能的电磁炮、激光武器)的适应性上,被认为具有理论优势。这套系统更高效地整合了全舰发电(蒸汽轮机驱动)、储能和用电单元,为电磁弹射提供了更优化的电力管理和供应基础。

  海试进程则成为检验“吹牛”与否的铁证。自2023年11月启动静载弹射试验(测试弹射器结构强度)和关键的“缆绳试验”(模拟舰载机牵引载荷),到2024年5月展开首次海试,“福建”号的测试节奏密集而有序。2024年11月,敏锐的观察者在其飞行甲板上发现了清晰的飞机轮胎痕迹,成为舰载机可能已进行弹射测试的首个间接证据。线月的第八次海试——多方报道证实,“福建”号成功进行了歼-35隐身战斗机的电磁弹射,且起飞间隔时间缩短至令人瞩目的“不到2分钟”。这不仅证明了弹射器本身的功能性,更展示了其与舰载机调度、甲板作业流程高效整合的成熟度。

  2025年8月1日中国官方媒体发布的预告片《攻坚》,虽未直接展示弹射瞬间,却以极具说服力的细节无限接近“官宣”:身着“弹射”标识绿色马甲的操作员、集成式弹射器控制站(ICCS)的内部画面、清晰可见的歼-15舰载机(通过翼尖挂架可辨识为弹射型歼-15T)在“福建”号甲板就位、以及操作员按下弹射按钮的特写镜头。这些信息碎片,拼凑出电磁弹射系统已进入实际运用阶段的完整图景。

印媒质疑福建号电磁弹射器可能是吹牛因为福特号的还没完全搞定(图3)

  “福建”号电磁弹射技术的突破,其意义远超一艘航母本身。它标志着中国在航母核心子系统上实现了对西方传统技术路线的创新性跨越。有分析指出,其在电磁弹射器从研发到实际应用测试的进度上,甚至“超过了美国海军‘福特’号航母的进度”。这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基于自身技术积累(如从1990年代开始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研究)和独特技术路径的选择所取得的成果。

  印度媒体的持续质疑,表面是技术探讨,深层则交织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心态和历史情结。报道中常有意无意地将“福建”号与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排水量约4.5万吨,采用滑跃起飞)进行比较,强调后者在钢板、焊接、船坞建造等“基础”环节的国产化成就,同时将中国技术跃进视为“不合逻辑”。这种心态部分源于1947年独立时相对中国的优势地位记忆,面对中国海军“下饺子”般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磁弹射这一标志性技术的突破,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失衡。此外,印度海军谋求印度洋主导权,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态势令其倍感压力。“福建”号成熟后,其搭载的重型舰载机(如满油满弹的歼-15T、未来的固定翼预警机)通过电磁弹射获得的强大打击半径,将显著改变区域力量格局。

印媒质疑福建号电磁弹射器可能是吹牛因为福特号的还没完全搞定(图4)

  当“福建”号劈波斩浪,以密集的海试节奏和不断披露的实锤证据回应世界时,“吹牛论”的回响正日渐微弱。“福特”号的困境揭示了电磁弹射技术的固有挑战,但并未堵死所有道路。中国通过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技术突围和工程实践,证明了常规动力航母实现高效电磁弹射的可行性。

  技术的竞争永无止境。“福特”号仍在持续改进其EMALS,“肯尼迪”号等后续舰也在吸收经验优化设计。而“福建”号的成功服役(普遍预期在2025年),只是中国航母事业的新起点。印媒的质疑终将消散于黄海的波涛声中,留下的则是中国海军以自主创新跨越鸿沟、迈向深蓝的坚定航迹。电磁弹射的蓝光闪烁,不仅照亮了“福建”号的飞行甲板,也照亮了一个海洋强国技术自信的未来。Kaiyun中国官方入口Kaiyun中国官方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