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布霹雳15残骸研究两大王牌技术浮出水面阵风死的不冤
在5月份的印巴空战中,印度方面宣称在其境内发现了巴基斯坦空军使用过的霹雳15E空空导弹残骸。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印度媒体报道,多个国家,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均表示有兴趣获取这款导弹残骸进行进一步研究。最近,获得印度授权的日本专家已经完成了对这款导弹残骸的技术分析,并公开了研究报告。
从日本方面的研究结果来看,霹雳15E的射程至少超过150公里,这一性能并不算突破性的技术。然而,令日本、印度等国感到担忧的,是这款导弹在其他核心技术上的表现。那到底是什么技术让他们如此焦虑呢?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 首先是霹雳15E的雷达导引头技术。根据“Defence Security Asia”报道,印度媒体称霹雳15E最为强大的设备便是其雷达导引头。与传统导弹不同,这款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并不会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工作,而是在距离目标最后30公里左右时才启动。此时,雷达导引头需要进行极为复杂的目标识别和引导算法,首先锁定敌方战机,紧接着有效辨别敌方干扰弹和电子诱饵的干扰信号,同时还要考虑敌机的飞行高度。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在空战中被击落时,其飞行高度仅为约200米。这对于高速飞行的导弹来说,地面建筑物和山脉等障碍物产生的回波干扰极大,这就要求导引头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能够专注地锁定目标。
目前,世界上能够在导弹末端阶段,精确识别目标并有效屏蔽外部干扰的导弹屈指可数,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尽管霹雳15E是一款外贸型号,但能够在这一关键阶段表现出如此卓越的技术,堪称令人惊叹。 其次是电磁对抗能力的突破。随着现代战争中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军用装备对电磁对抗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按照传统的军事装备评价标准,中国的导弹,尤其是这种空射导弹,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似乎并不具备太大优势。过去中国的装备曾在实战中遭遇过电磁干扰,例如中国反舰导弹曾被美军舰艇成功干扰。不过,通过对霹雳15E的深入研究,日本专家发现,这款导弹的电磁对抗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在实战中,印度购买的阵风战斗机在遭遇霹雳15E近距离攻击时,甚至未能发出任何警报系统警告,便被导弹击中,这也证明了这款导弹在隐蔽攻击方面的能力之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导弹成功避开了欧洲最强的机载雷达预警系统。日本的相关专家认为,霹雳15E的电磁对抗能力与美国空军现役的AIM-120D相当,但其具体运作机制仍未被完全破解。专家推测,这款导弹可能采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向数据链系统,这一系统在数据传输中具备强大的保密性,不易受到绝大多数电磁干扰,从而确保导弹能够稳定地锁定并打击目标。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日本虽然研究出了霹雳15E的两大王牌技术,但这只是对导弹作战特点的发现。具体的工作原理和运作机制仍然无法完全破译。再者,印度得到的导弹仅为残骸,最关键的部件在导弹自毁时已经启动,因此日本及欧美国家看到的仅是技术表面。即使他们通过这次残骸研究得到了某些所谓的技术信息,也无法对中国的导弹技术产生实质性影响。更何况,霹雳15E已在全球范围内出口,说明它并非解放军现役中最先进的导弹,技术已经远超当初的起步阶段。
从战略层面来看,这款导弹的出现和它所具备的强大技术,将对未来的空战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