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055即将服役没有电磁炮更没有核动力性能依旧暴涨
近日,一张流传在社交媒体上的新照片引起了广泛关注,照片中显示055型万吨级驱逐舰的第二批次首舰——“东莞”舰(舷号109)正在某海域进行试航。这艘新舰的动态一直备受军事爱好者的瞩目,尤其是在“东莞”舰作为第二批次首舰的背景下,大家对其是否会采用创新技术进行了许多猜测。然而,从试航的画面来看,舰上的改进相对较为保守,没有像一些人所期待的那样,装备电磁炮、激光武器或更先进的核动力系统。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海军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稳中求进的方针,逐步提升舰艇性能而不是追求急功近利的突破。
有分析认为,“东莞”舰完成试航后,将交付给南部战区海军,而第二批次055型驱逐舰的总建造数量依然定为8艘。回顾之前第二批次055型的开建情况,外界曾广泛预测,这些舰艇将会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升级。有人猜测“东莞”舰可能会配备经过多次测试的电磁炮和高功率激光武器,也有观点认为全电综合推进系统有望被安装在新舰上,甚至一些人推测反导、反舰及对陆打击能力会得到显著增强,甚至有声音认为舰艇可能会采用核动力。然而,现实中的“东莞”舰的改进主要集中在一些细节上,体现出中国海军追求务实而非一味求新的态度。
具体来看,舰桥的设计做出了微调,正面舷窗的数量从原来的15扇减少至11扇,并按新的布局重新安排,7扇正面窗和两侧各4扇的配置,优化了舰员的视野。其次,在主机烟囱的风帽设计上,延续了此前“大连”舰到“咸阳”舰(舷号105至108)上的风帽风格,并在烟囱前部增加了一座向后倾斜的风帽,目的是进一步改善气流与减少热气排放对舰体的影响。最后,卫星通信天线周围增加了舷墙,进一步提升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除这些调整外,舰体的其余部分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改动,显示出中国海军在持续优化舰艇设计的同时,依然坚持已有的成功经验。
除了“东莞”舰外,第二批次的其他055型驱逐舰的建造进度也颇为引人关注。第二批次的2号舰——“泉州”舰(舷号110)已于2023年12月在大连某造船厂完成舰体合拢,之后开始安装舰载武器,并预计于2024年3月正式下水,目前也处于试航阶段,有望与“东莞”舰一起在下半年加入海军作战序列。2024年9月,第二批次的3号舰——“保定”舰(舷号111)也在上海造船厂下水,而同批次的4号舰(舷号112)仍在大连造船厂进行紧张的建造工作。此外,5号舰(舷号113)也在上海的建造进程中与4号舰不相上下,而6号舰(舷号114)则已经完成了部分舰体段的制造,预计很快会进入船坞进行更精细的组装。整个批次的建造计划显然在有序推进。
在外界对技术升级的讨论中,全电综合推进系统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电磁炮和激光武器。尽管如此,是否会在“东莞”舰上使用这一系统依然不得而知。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055型大驱目前使用的仍是全燃联合动力系统(COGAG),其最大航速可超过30节,这在同类舰艇中是非常优秀的。该系统由多台燃气轮机组成,能够根据不同的航速需求,灵活调节功率输出,确保舰艇无论是在高速巡航还是在低速航行时都能保持高效能。这一动力系统采用了四台国产GT25000大功率燃气轮机,经过并联后驱动两根主轴,能够在高速行驶时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与美军的伯克级后期型驱逐舰相比,055型的动力储备显得尤为强大,能够确保其达到超过30节的高速,甚至有可能达到33节或更高。
除此之外,055型大驱还配备了高性能的柴油辅机和全舰综合配电站,能够高效地管理舰内能源的分配,确保舰载电子系统和武器设备的用电需求得到满足。这一充足的电力保障,也为未来可能加装如电磁炮、激光武器等高耗能设备奠定了基础。
对于许多军事迷来说,新型装备的搭载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消息,但从海军和军工部门的角度来看,第二批次055型驱逐舰更为重要的是在提升战斗力、可靠性与效费比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历史的经验表明,过于急功近利的激进升级可能会导致技术不成熟,从而影响舰艇的整体作战效能。美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技术跨度过大,舰艇出现了诸多可靠性问题,最终导致建造数量大幅缩减,战斗力未能达到预期。从“东莞”舰和第二批次055型驱逐舰的发展策略来看,中国海军显然从这些历史教训中汲取了经验,采取稳步推进的策略,通过小幅改进逐步积累技术,为未来可能进行的大规模升级打下坚实基础。055型驱逐舰不仅具备当前的作战优势,而且具有成为未来海军战力支柱的潜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