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中国官网)-官方授权登录入口

2艘65万吨的翘头必然要增加电磁弹射器怎么升级最科学?

  Kaiyun入口网址Kaiyun入口网址

2艘65万吨的翘头必然要增加电磁弹射器怎么升级最科学?(图1)

  最近有条消息很扎眼。两艘6.5万吨级的“翘头”——就是那种我们早年习惯叫“滑跃航母”的平台,第一次双舰同时出现在第一岛链外、第二岛链之间的深海远洋区域。

  别看位置偏,它们在那儿一干就是一周,干嘛呢?——起降,训练,日夜不歇,连着干七天。

  根据一位外籍情报官远程“点数”的统计,这俩大家伙各自每天居然完成了100次起降,七天下来,单舰700架次以上,这个密度,已经不是“训练舰”了,已经是实打实的战斗平台。

  咱先讲清楚,起降频率100架次/天是个什么水平?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小鹰号”和“尼米兹级”航母,天天起飞炸伊拉克,也不过平均85架次/天。现在中国航母居然稳定跑到三位数,不靠蒸汽弹射,光靠滑跃头硬怼上去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这两艘“翘头”早就不是技术验证平台,而是全系统作战能力已经炉火纯青的主战平台。

  不仅如此,现场图像显示,舰上大多数舰载机都是新一代的“灰色机头整流罩”4.5代重型战机,还混着少量“电战鲨”电子战专用机型,只有极个别是老三代。也就是说,这些舰上已经不是练“起降”,而是练“打仗”了。

  再看细节——这些舰载机都是滑弹一体设计,也就是说既能滑跃起飞,也能电磁弹射起飞。你以为咱们是在练旧船?错,是提前适应新平台节奏,给将来的电磁弹射航母练兵。

  如果接下来8万吨级的电弹平台顺利服役,舰载机数量翻倍,那日出动频次直接冲上200架次以上,别说“尼米兹”,连美国打破纪录的“福特号”都要被干趴下。

  现在这两艘“滑跃平台”航母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节点:不大改,不升级,就注定要退居二线。

  为什么?很简单。滑跃起飞固然皮实,但对重型机的载重极限是硬伤。尤其是28吨级的固定翼预警机,哪怕是195米长的滑跃甲板也不敢说100%起飞成功,更别说未来上舰的无人加油机、电子干扰平台、舰载运输机……

  如果没有弹射系统,这些飞机根本起不了飞,那舰载机编队体系就是残的,航母就成了“半截战斗力”。那问题来了:两艘航母要改,怎么改才划算?

  只在斜角甲板上加一条电磁弹射器,把复杂度和成本控制住,原来的滑跃头不动。优点是改造周期短,操作风险低,能迅速形成战斗力。

  把整个“翘头”滑跃段铲掉,换上两条大型弹射器,甚至直接向“戴高乐号”靠拢,把右舷也安排上弹射位。

  这个就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大手术。麻烦归麻烦,但换来的是完整的重载飞行能力、全系统电弹节奏匹配,还有至少再用30年的平台寿命。

  以现在的技术,电磁弹射器不占体积,只需要布设电缆,不像蒸汽弹射还要走大管道、装锅炉,这给中期大改留足了空间。

  考虑到这两艘平台的结构冗余、舰体寿命至少还有25年以上,中期升级是完全有价值的投资,不是鸡肋工程。

  滑跃方式虽然对载重有硬伤,但它皮实、抗故障、能在断电或战损情况下继续使用,真正打起来,这种系统的**“生存容错率”高得多。**

  未来极端条件下,哪怕电弹故障、动力系统中断,只要航母还浮着,滑跃甲板还能“将就用”一段时间,这在实战里就可能是扭转局势的“余命5分钟”。

  所以最科学的升级方案,不是全推倒重来,而是电弹+滑跃并存结构:战时电弹主打,滑跃兜底;和平时期多平台练兵,两套系统一起磨合新机型。

  而且有个现实情况不能忽略:未来的7代舰载机、智能无人战机、垂发混合平台,未必都要求强电磁弹射,有些可能依然靠滑跃快速起飞。

  所以,我的建议是:大改必须上电弹,但滑跃不妨保一条,用作战冗余,也为未来留个后手。

  今天我们能在大洋上稳稳地一周完成700+架次的起降,不是“炫技”,是宣告:中国海军航母体系,已经进入实战倒计时。

  不管是改一条,还是全铲掉,只要还剩舰体寿命,这两艘翘头,就值得我们砸钱砸人,把它变成电弹航母的“二线守门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