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安徽故事汇丨吴运飞:05平方毫米下的“电磁梦”
给吸铁石缠上导线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这一装置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出电与磁的内在联系,发明了最原始的电感器。这种电子元件可以用来抵抗电流大小和方向变化,小到耳机、智能手表、无人机等,大到数据中心,大科学装置等装备,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在合肥迈微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微技术”)的自动化工厂内,公司CEO、联合创始人吴运飞从操作台中取出了一盘芝麻粒大小的磁体。“我们制作的这种磁体,微型线圈安置在磁体内部,叫做一体成型芯片电感。其运用于现代高度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的电子设备中,大小只有1.0mm×0.5mm。”
难道只要把电感整体结构做小了,就能满足如今电子设备的要求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吴运飞介绍到:“一台5G手机里的电感用量能达到250颗,而电感的核心材料又都是磁性材料,容易相互干扰。所以除体积小以外,电感还需具备抗电磁干扰、损耗低、频率高等性能要求。”
2017年,吴运飞求学于合肥工业大学,其博士生导师吴玉程教授正带领团队攻克电磁功能材料关键性难题。历时五年潜心研发,团队率先在电磁功能粉体材料领域实现突破,追上了与国际巨头在该领域上的差距,填补了国内空白,部分产品甚至是国际首创,这也正是一体成型芯片电感能实现微型化与功能化的核心技术。
面向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客户对高端产品的迫切需求,吴玉程教授团队尝试将实验室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
“对于高校团队来说,如何将实验室产品产量从‘克级’提升到‘公斤级’‘吨级’,实现大批量应用,是科创成果转化面对的最大难题。”吴运飞说,“我们有幸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省内各级政府的共同扶持,让我们的产品得以问世。”
首先是场地。团队依靠合工大智能院建立中试平台,在合肥市包河区率先尝试量产落地。“在包河区和工大智能院的帮助下,我们打通了从‘书架’到‘货架’的‘最后一公里’,加快了公司的市场化进程。”吴运飞说,在此基础上,公司和宣城市高新区合作,将量产线进一步放大,很快实现了首个千万级的订单收入。
其次是资金。新材料产业资产重,周期长,需要“耐心资本”的接力扶持。2022年,迈微技术正式成立。成立的前两年就获得了合肥产投、包河创投、科大硅谷等省内投资机构数千万元股权融资。
到如今,迈微技术发展进入第三年。三年间,公司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国际先进水平、创业安徽大赛金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荣誉。
同时,迈微技术的产品已经扩展到了数十款,市场涵盖了智能穿戴、汽车电子、AI服务器、尖端装备等多个应用领域。迈微的发展正如其创始之初所构想的那样——“迈向未来,精微造材”。
“三年间公司能有如此规模,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些荣誉与安徽省对科创企业的扶持密不可分。” 吴运飞说,迈微的发展是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正是在安徽创业的好时期。
“电磁功能材料依旧大有潜力,但仍需稳扎稳打,从追赶到实现领跑。”面向未来发展,吴运飞充满了信心。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