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表里山河生态底色——国网山西电力护航全省绿水青山治理侧记
八月的三晋大地,层峦叠翠,生机盎然。从巍巍太行到莽莽吕梁,从雄关雁门到秀美汾河,一幅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徐徐展开。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全方位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加快建设“美丽山西”。在这幅宏大的转型图景中,国网山西电力以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初心,以赋能绿色发展的务实担当,将条条银线化作生态动脉,用源源绿电滋养三晋青山,在黄土高原上描绘出能源革命与生态保护交融的崭新图景。
在国网山西电力的大力支持下,芮城百万千伏光伏领跑基地如期并网发电。薛俊 摄
“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这是山西能源转型最生动的写照。党中央赋予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任务。山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正将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清洁电能,走出一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新路,形成矿产保护、能源开发、经济效益、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多方兼顾的全新局面。
数字是最有力的见证,2012年,山西发电总装机5454.9万千瓦,火电“一煤独大”占比高达91.9%,风光等新能源仅占3.65%。到2025年6月底,山西发电总装机达1.61亿千瓦,接近2012年的3倍。其中,新能源装机规模达7568万千瓦,是2012年的近40倍。
装机容量的迅猛增加,带来的是绿色电能的大幅提升。2012年,全省风电发电量仅36亿千瓦时。而仅2025年上半年,山西风电光伏新能源发电量就高达602.74亿千瓦时,相当于2012年全年风电发电量的16.7倍。
山西不仅自身消纳绿电,更通过坚强电网将绿色动能远送四方。2024年,新能源外送电量达16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5%,覆盖24个省份。其中,绿电外送75.38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第一,相当于为受端省份节省标煤47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38万吨。2025年上半年,山西达成省间绿电交易电量97.8亿千瓦时,较2024全年增长31.12%,为全国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山西能量”。
转型的背后,是电网的强力支撑与创新突破。在晋南中条山沿线,一排排光伏板追光逐日,一座座风机迎风起舞,成为能源转型升级的生动图景。国家能源局2016年批复的芮城县光伏领跑技术基地,正是其中的典范。为确保这些宝贵的新能源“发得出、送得走、用得好”,国网运城供电公司攻坚克难,220千伏朱阳站、桥头站分别提前里程碑计划7个月和6个月投产,创造了220千伏变电站建设的“山西速度”,有力保障了基地新能源消纳。
面对分布式光伏“井喷式”发展对农村电网的冲击,国网山西电力主动创新,提出“集中汇流、升压并网”新模式。这一模式在成功试点后迅速全省推广,有效破解了接入瓶颈。
目前,山西电网通过“三交一直特高压+14回点对网500千伏外送通道”连接华北、华东、华中三大区域,最大外送能力3162万千瓦,年外送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三分之一。2025年3月18日,大同-怀来—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开工。计划于2027年6月建成投运。该项工程建成后,可推动山西、河北地区800万千瓦光伏、风电外送消纳,每年可促进新能源电量消纳超146亿千瓦时,替代燃煤消耗4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81万吨,有力支撑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
当电网建设的脚步踏入生态敏感区,如何实现“银线穿梭”与“青山常在”的和谐共生?山西忻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给出了生动答案。这条横跨晋北四市七县(区)的输电线基,Kaiyun入口网址线路需穿越恒山防风固沙区、五台山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太行山水源涵养区三条生态保护红线,挑战前所未有。
国网山西电力员工深入电动重卡充电站开展安全检查,服务充电工作。冯剑桥 摄
“传统施工在这里行不通!”业主项目部项目经理师春阳说。面对挑战,该项目部亮出“一塔一图一方案”的精细化管理法宝。在恒山段,每一基位于红线内的铁塔都被精心雕琢:塔基选址精准规避滑坡和水土流失高风险区;施工范围被严格“锁死”,采用表土剥离、分层回填复耕技术,将原生土壤资源“原汁原味”归还大地;红线区域内严禁设置临时场地;跨越12条河流的46基涉河杆塔,施工窗口期精确计算,严防汛期作业。空中,无人机化身“生态天眼”,沿预设航线巡航,高清镜头实时监控每一寸土地扰动;地面,施工人员严格按图作业,将人为干扰压至最低。“无人机不只是‘监工’,更是生态‘守护者’。”监理代表杜全占道出了智慧监管的双重使命。截至今年8月,该工程已完成基础浇制439基,完成总任务的51%,铁塔组立33基,生态扰动严格可控。
忻州北工程的实践,是国网山西电力构建“大环保”管理体系的缩影。该公司已织就一张严密的环保责任网:建立“省、市、项目”三级责任体系,实现生态敏感区项目全覆盖;打造经研院环保咨询分中心、电科院电力工程技术中心专业支撑平台,为项目全周期环保管理提供强力技术后盾。风险管控则依托生态环境风险清单、管控措施清单、责任清单,覆盖7大类、19子类、49个风险点,筑牢合规底线。过程管控更是贯穿始终:2024年,该公司强化125项环评水保报告内审,开展58次现场督查,发现并整改问题597项;对54项在建工程实施环保水保技术监督,问题整改闭环率100%;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巡查“空天地”一体化监管,让生态敏感区的扰动无处遁形。
环保攻坚,科技先行。在山西电网绿色建造的路上,创新技术成为破题关键利器。除忻州北工程应用的无人机智慧监管、表土回植技术外,国网山西电力自主研发的移动式电磁监测小车已在全省281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上岗”,大幅提升电磁环境监测智能化水平。SF6气体光谱检测装置将气体检测时效由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在22座变电站应用中发现并消除设备缺陷5处,效率与精度双飞跃。针对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难题,国网山西电力正依托科技项目,深入研究土壤种子库重构与微地形储水改造技术,为脆弱生态区植被快速恢复和水土保持提供“山西方案”。这些从实践中孕育、在项目中验证的绿色科技,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守护三晋青山的坚实力量。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拓展电能替代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构建政策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完备、市场模式成熟、智能化水平高的电能替代发展新格局。
国网山西电力将电能替代作为服务能源革命、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主动跟进供暖、工业、交通三大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等各项工作,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山西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注入绿色动能。
清洁取暖,事关百姓冷暖,更关乎蓝天白云。自2016年起,国网山西电力累计新建及改造配变容量396万千伏安,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万户“清洁取暖”用户可靠用电。既温暖了千家万户,更助力削减散煤燃烧、改善大气质量,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了电网力量。
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电能替代是重要路径。近年来,山西聚焦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大力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等技术。国网山西电力积极服务2512家工矿企业实施2443个电能替代项目,新增用电量391亿千瓦时。这庞大的绿色电能,相当于替代散烧煤224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4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污染物1098万吨,工业“绿”意盎然。
“中国玛钢之都”晋中太谷区的转型最具代表性。近年来,为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山西加快将太谷玛钢企业原来烧煤污染较重的“冲天炉”统一改造为电频炉。国网晋中供电公司主动服务,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增容110千伏变电站2座,为全域“冲天炉改电频炉”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改造后,企业年减少标煤消耗50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二氧化硫、烟粉尘排放降低50%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是服务“蓝天保卫战”、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行动。国网山西电力全力服务电动汽车普及,到2025年上半年,累计建成充电站581座、充电枪5658个,充电容量达35.13万千瓦,充电桩数量占全省近9%,形成覆盖全省高速公路、城乡及景区的“充电网”。这张日益密集的网络,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清洁动力,守护三晋清新空气。
面对货运领域这一“排放大户”,国网山西电力又一次主动承担起服务绿色运输任务,在去年建成3座重卡充电站基础上,今年在临汾、晋城、阳泉等物流枢纽和电厂周边再建5座。同时,国网山西电力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对一”服务,全力保障充电设施高效接入,为打赢货运领域“减污降碳”攻坚战提供电力保障。
以长治市为例,当地电动重卡保有量已达3105辆,年底预计超4000辆,是全省电动重卡数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大量电动重卡的运行,意味着该区域柴油消耗量和相关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下降,生态效益显著。国网长治供电公司超前布局电网、高效配套建设,截至目前,已受理重卡充电站项目228个,完成送电151项,送电容量42.88万千伏安,助力清洁电力注入绿色运输链。
青山为证,绿水长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网山西电力将继续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以电网之力,在能源革命与生态保护的交融之路上笃定前行,守护表里山河生态底色,用不竭的绿色动能,持续滋养三晋大地的绿水青山。(冉涌 赵亚男)